李瑄向李隆基和文武百官一拱手后,繼續(xù)說道。
農民皆有田地,才是國家的根基,國家才能收到賦稅。
如果大量的農民成為佃戶,甚至被豪強隱藏起來成為農奴,那國家就會被侵蝕。
監(jiān)察御史和侍御史加起來才二十多過。
全國一萬多個鄉(xiāng)。
哪怕李瑄曾治理過的河西、隴右,依然有豪強在窮鄉(xiāng)僻壤的地方欺凌百姓。
只要地方官吏搞鬼,他們這些高層就會被蒙住眼睛,捂住耳朵。
那些監(jiān)察御史,有的到地方監(jiān)察,在美女和金錢中迷失自我。
有的人在某道監(jiān)察一圈,彈劾不法,平反冤案,在史書上留下濃墨重筆。
可也只是僅此而已。
因為他們去的地方,哪怕一年巡察,也沒有步足百分之一。
甚至巡察的地方,還是地方官吏和地方豪強,想讓監(jiān)察御史看到的。
比如李瑄的河東之行!
“李相,我不敢茍同你的話。現在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yè),沒有必要執(zhí)行新法!”
達奚珣見說不過李瑄,只能用和稀泥的方式。
夸贊盛世,不得圖變。
“達奚侍郎當過地方官吏,怎么能說出這種話呢?難道達奚侍郎看不見百姓的艱辛嗎?”
李瑄向達奚珣質問后,又道:“我雖在邊塞,但亦親自耕種過土地,知道耕種的困難,知道百姓會因何缺少糧食?!?/p>
“我有兩首詩送給諸位,以表達我用常平新法,改變百姓生活境地的決心,此二詩皆名《憫農》,是我今年春天在隴右耕地時所作。”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瑄一字一頓,將這兩首詩在朝堂上念出來。
第一首表達土地兼并的嚴重性,農民們春天種植一粒糧食,秋天就能收獲許多種子。
四海之內,荒地都變?yōu)楦?,可還是有百姓餓死。
《憫農·其一》非常消極,不是盛唐的音調。
但在這個時候彈奏出,正適合他常平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