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從宦官捧著的錦盒中,取出一枚玉質(zhì)勛章。
勛章是由宮廷不同,英雄勛章和玉麟勛章的另一面,雕著獲得者的主要官職,勛爵,姓名。
河西隴右河?xùn)|朔方四鎮(zhèn)節(jié)度上柱國天水郡王李瑄。
旁邊還有小字,天寶三載八月三日授。
很明顯,這些小字是確定日期以后,剛刻下的。
李隆基親自將玉麟勛章,掛在李瑄的臂膀上。
最頂級的美玉,凝聚著最厚重的氣勢,不說武將,就是文臣也十分羨慕。
有大臣小聲私語,如果按照李瑄的功績,來定位玉麟勛章,恐怕以后沒人能獲得。
“臣拜謝陛下!”
李瑄向李隆基拜謝。
他提出的勛章制度,卻獲得最高的勛章。
只要這勛章制度,不被李隆基玩壞,絕對可以增加邊軍士氣。
但在“君輕爵位,人覬貴寵”的風(fēng)氣下,李隆基為了面子和虛榮心,以后很可能會授予更多的玉麟勛章。
勛章授予完畢后,眾人退回座位上。
開始日常的朝參。
在左右相將中書門下的事務(wù)匯報以后,李隆基特意向李瑄詢問青海、柏海、九曲、洮陽、積石五郡的發(fā)展計劃。
“啟奏陛下,新開拓五郡,面積數(shù)千里。然當(dāng)今五郡除了軍隊,大部分為胡人。只有遷徙漢人,開墾荒地,才為長久之計……”
“臣建議遷河南、河北等諸郡縣難民和無地、少地的百姓,到五郡耕耘。如此,不下十年。青海、九曲五郡就會如漢代開拓的河西四郡一樣,永遠(yuǎn)扎根在華夏,此為無量之功……”
“不過遷移百姓時要準(zhǔn)備妥當(dāng),糧食、帳篷,最好在春天時遷移。”
“為吸引百姓背井離鄉(xiāng),朝廷要許諾每家每戶到隴右后,可得多少地,以每鄰共用耕牛一頭,每戶分母羊兩只。農(nóng)具、基本生活用具,朝廷分發(fā)。發(fā)動河隴邊軍,砍伐樹木,開鑿磚石等等,都要有清晰明確的要求。”
“數(shù)千里遷移,稍有不慎,就會釀成悲劇,所以當(dāng)列為國家大事!”
李瑄出班向李隆基稟告道。
為河隴遷移百姓,是他入朝堂要做的大事。
哪怕是盛世,天下間依然會有不少難民。
他們因為天災(zāi)人禍,無地?zé)o房,有的被豪強(qiáng)吸取,有的依舊吃草根,啃樹皮,四處流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