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甫拿著他調(diào)查的信息,告知李隆基。
太子府的奴仆,李林甫只能選擇對太子府心懷怨恨者。
他派人許以重諾,將太子府奴仆引誘到太原,使其住在河?xùn)|節(jié)度使府衙旁邊。
本來此奴仆用的是偽造的“籍牒”。
當(dāng)奴仆出太原,將其襲殺后,不僅取走其身上的錢財,還取走那偽造的“籍牒”,將太子府奴仆的“籍牒”留下。
看似繁瑣,參與這件事情的,只有李林甫的一個探子和一個偽造“籍牒”的小吏。
那偽造“籍牒”的小吏,已經(jīng)被李林甫殺死。
那探子不久前回長安時,李林甫派人過潼關(guān)后將其殺死,尸體已經(jīng)掩埋。
畢竟在太原城中,一定會有人看到奴仆和探子在一起。
再說奴仆的尸體已經(jīng)腐爛,李林甫相信就算李瑄回到長安,也束手無策。
在李林甫的煽動下,李隆基認(rèn)定不論如何,也不能再相信王忠嗣。
恰在此時,濟陽別駕魏林的奏折送達(dá)。
李隆基看后勃然大怒。
而安祿山的奏折也如約而至,讓李隆基覺得王忠嗣有這樣的意圖。
他將刑部侍郎、大理寺卿、御史中丞叫來一頓訓(xùn)斥,讓他們加大力度審訊,盡快給他一個滿意的答復(fù)。
什么是滿意的答復(fù)?
其意不言自明。
他們再去仔細(xì)研究案子,與此同時,李林甫讓依附他的官吏,去構(gòu)造罪證,向三司“告發(fā)”王忠嗣。
王忠嗣從威名赫赫的兩鎮(zhèn)邊帥,變成一個破鑼鼓,是個人都能跳出來錘一下。
雖不能對王忠嗣嚴(yán)刑逼供,但各種莫須有的罪名,讓王忠嗣心神幾近崩潰。
他請求見李隆基,但李隆基拒絕見王忠嗣。
有同情王忠嗣的大臣,卻不敢求情。
刑部侍郎和大理寺卿,都不是李林甫的人,但是在這種形勢下,只能跟著御史臺去審問王忠嗣。
誰敢為王忠嗣說情,誰必會因此觸怒龍顏。
李林甫其實并不像表現(xiàn)出的那么淡定。
他知道王忠嗣不會招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