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是不上朝的時候,喝得酩酊大醉。李瑄擔心這一點被有心人利用。
“為父以后會少飲美酒!”
李適之隨口一說,但并沒有將這話放在心上。
唐人誰會不愛酒呢?
更何況是飲中八仙。
“大兄、三兄、四兄、五兄告辭,父親注意身體?!?/p>
最后向李適之和兄長們行一禮,李瑄騎馬上渭橋。
此時,渭水橋上,行人和過往商人不少。
他們都知道,這是長安權(quán)貴,送行親子,不敢靠近冒犯。
李瑄在渭水橋中央,勒馬側(cè)身,大聲向李適之吟唱:
“孩兒立志出鄉(xiāng)關(guān),不建功勛誓不還。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通俗易懂的小詩,卻感人肺腑。
聲音傳得很遠,岸邊的李適之聽得一清二楚。
“七郎!”
李適之聽到李瑄為他吟唱的詩,萬般不舍,想要叫停李瑄。
但李瑄已經(jīng)馳馬過渭水橋,揚塵愈遠。
羅興的馬上掛兩弓,背著包袱跟在李瑄身后。
一句“人生無處不青山”,觸動李適之心弦,讓他捂住眼睛。
他是堂堂宰相,怎么能在眾目睽睽下流淚呢。
李霅和李季卿趕忙上前安撫李適之。
想到李瑄的年紀,他們心中也難過起來,李瑄這段是時間的表現(xiàn),讓他們忘記,李瑄才十六而已!
看李適之和李霅、李季卿等父子相擁,泣不成聲,路過的行人,聞者落淚。
這首詩傳開后,對長安的青年影響巨大。
引起一時的從軍熱潮。
即便戰(zhàn)死,又何必埋葬在故鄉(xiāng)的土地,國家到處都是秀麗壯闊的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