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的奶奶。”季夏才八歲,背著小背簍出門了。
季寡婦看著孫子的背影,眼睛有些shi潤,她躺在屋檐下,慢慢的睡著了?,F(xiàn)在天氣暖和了,季老二每天上工前,都會把她抱到屋檐下,讓她曬曬太陽。在照顧季寡婦這件事上,季老二兩口子是非常用心的。
季老三兩口子雖然沒用心,季老二兩口子開口了,讓他們搭把手,倒是也沒有拒絕過、埋怨過。
……
從縣城到陽光生產(chǎn)大隊的路不算遠(yuǎn),但也不近,騎自行車得要兩個小時。在這個年代,這已經(jīng)算是近的路了。這要是在再偏僻的地方,從村里到縣城,花上四五個小時的也有。
“同志,前面就是陽光生產(chǎn)大隊了,你家的路怎么走?”
寧書道:“同志,就送我們到村門口吧,我們自己走進(jìn)去,遇見鄰居了也好打招呼?!逼鋵?,她也是想請警察同志去家喝杯茶的,感謝人家送他們回來。
但季家大人應(yīng)該上工了,季寡婦在家也不知道是個什么情況,家里有沒有茶水更加不知道。所以寧馨就沒開口了,她想著,等幾天后回去了,在去火車站前去派出所感謝一番,給人家送半斤糖過去。
“那行,我們就送你們到這里了?!?/p>
警察送寧馨和冬冬到村口,他們就離開了。
村口有幾個孩子在玩,他們的嬉笑聲傳開,但在村里回蕩不出任何的聲響,整個村里看上去還是靜悄悄的,有些蕭條。
可能是之前在城里,雖然寧馨能明確的感受到這個時代和后世的差別是真的大,但是到了村里,這種落差就特別明顯。
這里的屋子基本都是土胚房,有的上面有瓦片,有的是茅草和泥漿混合在一起。這是一個熱情的年代、但也是一個貧窮的年代。
哪怕有原主的記憶,寧馨也不得不承認(rèn),她是真的沒法在這樣的農(nóng)村里生活下去的,各種不方便、不自在。
好在她有先見之明,在部隊里找了工作。
看見有陌生人來,在村口玩的孩子們都看著,孩子們的年齡也有大有小,但他們張望寧馨和冬冬的眼神,又如出一轍,都是好奇的很。
冬冬見有孩子們看著他們,性格活潑的他對他們笑了笑。
那些孩子們看見冬冬對他們笑了,他們也笑了。
寧馨也不認(rèn)識這些孩子們,她牽著冬冬,按照自己的記憶朝著季家走去。
季家的房子都是土胚房,上面蓋的也是茅草。在整個陽光生產(chǎn)大隊里,季家的條件是墊底的。
在季愛華當(dāng)兵前,季家條件不好。季愛華當(dāng)兵之后,每個月的工資、每次的任務(wù)獎金,他都會寄回來,這些年來,季家的條件有了改善。
但是五年前,季愛華犧牲了,季家的日子又開始拮據(jù)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