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豐年挑眉,“這位學子此言有趣,我們出了人力物力,莫不是要不求回報做白工才好?那我們趙家村人何以生存?諸位在外買東西難道可以說人家賣的東西好就不給銀錢了?”
眾人再次沉默,只是有人默默地跟那說“牟利”的學子遠了幾步。
“誰人不知,我趙家村的制油廠讓整個趙家村家家都不用再食豆飯,月月能吃上肉,就是附近的其他村子,也因為我們趙家村制油廠生活富足起來,如此,還不算為國為民,報效朝廷?
至于紡織廠,大人,衣食住行是老百姓最關心的事,我見陳家灣空有織布的手藝,百姓卻依舊貧苦,便改良了紡織機,提高了紡織效率與質量,幫他們建紡織廠,好讓更多的人能賺到錢,而百姓們也有便宜的布匹制衣,這可算利國利民,報效朝廷?實不相瞞,無論是這制油之法,還是改良的織布機,我早就獻給了朝廷,陛下愛民如子,相信未來,我大夏的百姓都能菜里有油,不愁衣穿?!?/p>
眾人徹底啞口無言了。
單論趙豐年的事跡,如果這些都不算為國為民,那他們這些人當真就是“百無一用是書生“了。
“好,趙秀才大義!”不知誰帶頭喝了句彩,頓時眾人紛紛喝彩。
周學政復雜地看著這豐年,“趙學子,你確實能擔得起一句‘為國為民’,少年英才,只是本朝已以農(nóng)為本,你讓百姓做生意,百姓獲益,便會忽視耕種,久之豈不是動搖國之根本?”
“周大人,不知您可知堆肥之法?”
周學政點頭,“那是自然?!?/p>
“學生不才,正是推出堆肥之人,百姓若是耕種獲益不夠,也會從事小商販買賣,但是倘若種地也能收獲養(yǎng)家尚有結余,并不會輕易放棄耕種,士農(nóng)工商,也不是所有的百姓都愿意從商,但是大人所言確實是一個問題,這就要朝廷官府推出相關政策了,目前,臨縣顧大人已經(jīng)推出了相應的政策保障此事,因此,學生不敢所作所為適合所有地方,是為局限。”
誰不知道臨縣縣令跟趙秀才相交甚篤。
周學政感嘆,“既然如此,是本官想岔了,看來,你早入官場方是我大夏之幸,不知,你打算何時去府學報道讀書?”
趙豐年微笑,只得應下周學政一定早去,不會耽誤科舉。
直到這天臨走的時候,周學政還在拉著趙豐年,勸他早去府城,還問他是否拜師。
“我知道江伯遠江山長這些日子正在嵐洲城,他與當今大儒傅青云乃是同門,如今是青州書院的夫子,我早些年曾在他門下讀書,你若得了空不如走一趟嵐洲城,我寫一封信替你引薦?!?/p>
能得這樣一位老師實在是旁人羨慕不來的,趙豐年自然也不會拒絕,謝過了周學政后這才回去。
趙豐年只當這場風波已經(jīng)過去,便投入到紡織廠了,卻不知外頭關于他的事已經(jīng)傳遍了整個懷江府,甚至傳到了嵐洲下面其他幾個府,這回真是聞名了。
起因是有人將臨縣文會上,趙豐年的問“何為報效朝廷”寫成了文章,得到了周學政的高度夸贊,懷江府下面的各家私塾書院便爭相傳閱,看看是什么樣的文章得了周學政的贊賞。
等大家讀完文章后,不僅對文章紛紛夸贊不已,也徹底記住了趙豐年這個還未走上官場就開始做了一番利國利民之事跡的少年英才。
隨之事情的進一步發(fā)酵,最后竟是還在嵐洲城等好友的江伯遠都讀到了這篇文章。
“周懷文前幾日來信,信里才夸過他,沒想到今日我竟又聽到了這個名字,看來合該是我跟他有緣了。”
傅青山去年剛辭去太子太傅一職告老還鄉(xiāng),江伯遠來嵐州就是來跟他見面的,此時,看完那篇文章的傅青山也笑著點頭。
“此文行云流水,又妙趣橫生,確實為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只是寫這篇文章的陳如水不知是何人,倒是沒聽說過此人名頭。”
江伯遠便笑,“你啊你,只看到了這文章的行文,難不成沒看到此文中的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