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也許你沒有”,意思是,你不是伙伴,而是演員。
演員也有可能不知道自己是演員。
啤酒肚也許就是那個不知道自己是演員的演員,不然也不會慌慌張張就自找死路。
如果自己知道是演員,應(yīng)該會更謹慎行事,畢竟演員的目的,不就是迷惑眾人嗎?
可如果連演員都不知道自己是演員,這又要怎么進行下去,這不就是無解了嗎?
還是說,像一開始那四個演員一樣,像啤酒肚一樣,演員必定沒有完美的、像真實乘客一樣的身份,總會有破綻,總會有自相矛盾的點。
小女孩拿著氣球,非主流s出誤,大爺一口女童音,孕婦腳踩十二厘米高跟鞋,這四個矛盾點很明顯。
啤酒肚矛盾在于,一邊證明不了自己不是演員,一邊又潛意識地以演員的身份去行事,例如觀察別人,例如害怕被指認。
如果所有的演員都有矛盾點,那么現(xiàn)在就得看他們之中,誰在隱瞞誰又在偽裝,而還有誰,是一邊不知道自己是演員一邊露馬腳的。
白鵠看向眾人沉重的表情,眼睛微瞇。
車廂內(nèi)還沉浸在這種類似于禱告的情緒中,高壯男人動了。
他徑直走向工作人員,沉聲問道:“請問,究竟怎樣才算指認成功?”
雖然他們都還在“禱告”,但也忍不住豎起耳朵聽著。
高壯男人繼續(xù)說:“我們清楚,如果是演員,指認成功后會炸出不同的物件而非真實的血肉,那你們是怎么判定,我們齊齊指認了一個人呢?”
是了,在五個演員的指認中,似乎都沒有需要全部乘客齊齊指認。似乎只是白鵠說出了疑點后,就算是指認成功了。
這一個問話,大家又忍不住往白鵠身上懷疑。
這是控制不住的,尤其是他們心中被籠罩了一層sharen兇手的陰霾之后,他們總會想著躲避責(zé)任,把指認的罪名移除。
無可避免,盡管理智告訴他們,這不是一個人指認的想法,他們所有人都有著共同的想法,但仍然忍不住想:也許呢?
也許白鵠有其他怪異的身份,只需要他的指認就能成功呢?
也許白鵠是在故意引誘他們,故意讓他們指認的呢?
也許呢?
也許白鵠才是那個sharen兇手。
這種“也許”不斷盤旋在眾人心上,但高壯男人此刻卻又解釋了一句,像是也怕自己的語言誤導(dǎo)眾人。
“我是想說,如果你們是靠判定大家的心理想法,是否會有失偏頗?你們怎么會一定確定這個心理想法不會有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