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白重重點頭,長這么大,他還是第一次看見嬤嬤這樣神色認真地與自己說話。
后來嬤嬤除了在卓府當(dāng)差外,每天晚上回到家里還要替別人洗衣服、做針線活。掙夠了錢,嬤嬤墨蘭帶墨白來上學(xué)塾時,不僅交了該交的錢,還補交了墨白之前蹭課的錢。
沈先生當(dāng)然不肯收,嬤嬤卻說什么也要讓他收下。
今年開春,墨白再次在嬤嬤的臉上看見了當(dāng)初那樣認真的神色,卻也是最后一次見到了,“若無嬤嬤,墨白無以至今日;若無墨白,嬤嬤無以終余年……”
一天的課業(yè)結(jié)束,已是黃昏,墨白收拾好桌上的筆墨紙硯,背起竹箱,和卓不斐與沈先生作揖告辭后,走出書塾。
書塾內(nèi)琴臺、樓閣、水榭、涼亭錯落有致,與假山、月池、花徑、竹木互相輝映,相襯成趣,房間地面多鋪以青石板,交通道路主次分明,井然有序,墨白與卓不斐行走其間,步移景換,只覺得美不勝收。
不多時,二人來到大北街上,隨即分道揚鑣,卓不斐向著卓府方向走去,墨白則走向與大北街相臨近的小北街。
大北街上,雕車競駐,駿馬爭馳,商賈云集,行人熙攘。沿途兩側(cè),紅樓畫閣,朱門綺戶,高柜巨鋪,茶坊酒肆,更是隨處可見,屢有不鮮。
小北街與大北街,雖只“大”、“小”一字之差,小北街卻不如大北街熱鬧繁華多矣。
提到臨邛古城最為富饒的街道,除了大北街外,還有另外一條是與之相連的興賢街,兩條街道共建古院落三十多處,特色巷道近四十條,就連臨邛四大家族卓、蘇、張、白的府邸,也修建于此。
至于卓不斐最愛逛的臨邛古城第一煙花之地——醉月樓,則位于小北街上,是遠近聞名的銷魂窟、花錢冢。
墨白雖然家就住在小北街,卻“近水樓臺不曾得月”,醉月樓是一次也沒有去過,一來是因為嬤嬤墨蘭管得緊,再三告誡不讓他去那種魚龍混雜之地廝混,二來是墨白也負擔(dān)不起那份開銷。
蜀江水碧蜀山青,墨白走到小北街上時,已有申牌時分,天邊這輪紅日,厭厭地相傍下山,獨留下一大片火燒云。
天色雖晚,街道兩旁卻依然擺滿了賣物的攤頭擔(dān)子,小北街本不寬敞,加之行人擁擠,墨白好不容易,才穿過人群,來到自己家居住的小巷。
小巷兩側(cè)老杏林立,因之得名杏林巷。
不同于外面的人聲鼎沸、車馬喧囂,杏林巷悠長寂寥,越往里走,越是幽靜,供行人往來的黃泥路早已被踐踏得緊實堅硬,腳踩在上面,硬邦邦的,可若是下過雨后,便會泥濘沒足,雨過天晴,陽光一射,稍一起風(fēng),則又塵土飛揚。
小巷兩側(cè)林立的老杏還未到花期,交錯盤桓地枝丫上光禿禿的,不甚好看,但經(jīng)常走在巷子里的人都知道,若是再過些時日,到了陽春三月,便是完全不同的一番光景。
屆時道路兩側(cè)杏花夾徑,云蒸霞蔚,假如再遇上一場微雨,霧里看花,更是韻味悠長,直教人回味無窮。
無論是喧鬧繁華的大北街,還是寂寥幽靜的杏林巷,都有人在默默地活著。
小巷的盡頭,有一位懷抱貍花貓,身穿淡黃色碎花棉襖,腳邊還蹲著一只黃毛土狗的嬌俏小姑娘,正在翹首以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