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好了,好人都讓姓姓的當了不說,首功還是姓賀的。他們最后就是同意了,沒人反對,九皇叔也只會記得
有了先例就會成為定例
就像蘇云七說的那樣,手下的人卷起來了,當主上的就輕松了。
賀相和吏部尚書開了頭,逼得兵部、戶部、禮部、工部、刑部尚書也不得不卷起來。
不卷不行,賀相和吏部尚書借著官員考核一事,在九皇叔面前落下了好印象,得了九皇叔的夸贊和交代的重任,只要他們不把差事辦砸,未來肯定能得到九皇叔的重用,甚至有可能成為天下一統(tǒng)的開國大功臣。
兵部、戶部、禮部、工部和刑部的尚書,雖然不想給自己挖坑,可也不想在九皇叔面前,留下一個無能、平庸的印象。
朝廷有本事的官員不多,但也不少,但可以肯定的是,想要上位、想要取代他們的官員絕對夠多。
遠的不說,就說他們身后王子戎、宋宴四人,就在等他們年邁無能致仕,好接替他們的位置呢。
為了不被人取代,兵部、戶部、禮部、工部、刑部的尚書,就不能什么都不做。
至少,他們要在九皇叔面前,留下一個能臣的印象。不然,九皇叔以為他們無能,日后他們就會被邊緣化。
是以,哪怕再不情愿,兵部、戶部、禮部、工部、刑部的尚書,也得認命地起身,表示會積極配合吏部尚書,制定各部對官員的考核細則,并且……
“王爺,我們禮部曾組織過學子科考。這次定向選拔官員的科考,臣懇請王爺,交給我們禮部來辦?!睘榱肆幈憩F(xiàn),卷過其他人,禮部尚書也是拼了。
反對……
他也想反對。
像以前,各家自己推薦、舉薦為官的方式多好呀。
雖說為了避親,不能推薦、舉薦自家子侄,可在朝為官的同僚,誰家沒有幾個年齡相仿的子侄呢。
我不能推薦、舉薦自家的子侄,但我可以推同僚家的子侄。再請同僚推薦、舉薦自家的子侄,彼此交換,皆大歡喜。
至于科考什么的?
他們倒不是覺得自家子侄無能,只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他們家的子侄就是能考上,也不一定是考得最好的那個,能考到最好的官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