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鄉(xiāng)親免禮,就當在家中,不必拘束?!?/p>
李瑄一一將這些跪拜的老百姓扶起來。
在大唐,平民百姓的跪禮并不多見。
而且李瑄已經(jīng)明令禁止見到皇帝納頭就拜的現(xiàn)象。
在政事堂、各個衙門,都開始以椅子取代跪席。
這些百姓見至尊如此平易近人,更受寵若驚。
一直以來,他們覺得皇帝離他們?nèi)缣煅囊粯舆b不可及。
“朕聽說鄉(xiāng)親們是淮陰人,那可是好地方。大名鼎鼎的淮陰侯韓信,就出自淮陰。鄉(xiāng)親們是什么時候從淮陰到臨淮的?”
李瑄令人看坐,他坐在中央,如拉家常一樣,向他們詢問。
刑部尚書張巡和臨淮太守分別站在李瑄左右。
這樣能緩解百姓們心中的壓力。
“草民們是兩年前到達淮陰的?!?/p>
在一眾百姓不敢開口的時候,一名閱歷豐富的老人向李瑄回答道。
“為什么離開淮陰,鄉(xiāng)親們有什么難處嗎?”
李瑄又向老人問道。
“沒……沒什么難處。臨淮這里更好……”
老人支支吾吾地說道,不敢說出實情。
“朕自登基以來,以安民為己任。德惟善政,政在養(yǎng)民。朕雖在長安,無時無刻不在操心百姓是否吃飽穿暖。我們?nèi)A夏兒女,對故鄉(xiāng)有難以割舍的親情,生于斯,長于斯,死于斯。如果沒有難處,又怎么能背井離鄉(xiāng)呢?”
李瑄一眼就看出老人不說實話,但他沒有責(zé)怪,只是娓娓地向他們表達自己的善意。
自古能讓百姓甘愿離開家鄉(xiāng),就得像李瑄的移民政策一樣,許以重利。
以牛羊等牲畜,給予百姓。使百姓對未來更有憧憬。
如果家鄉(xiāng)有地耕種,哪有逃難出家鄉(xiāng)的道理?
“阿翁,您不該欺君吶……”
就在這時,一名青年看不下去,開口說道。
并跪在地上,請李瑄饒恕老人的失言。
哪怕是草民,也明白欺君乃是大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