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淮彩綢再好,也遠遠不如廣陵彩緞、丹陽京口衫緞、晉陵的陵繡、會稽的絳繡、吳郡的刺繡出名。
而且在漆器上,揚州首屈一指。
這些名貴的東西,老百姓用不起。
在沒有競爭優(yōu)勢的情況下,市場飽和,應對風險能力太差。
李瑄更傾向于可以供普通百姓使用的生活用品,如現在的肥皂、牙刷、鐵鍋等等。
亦或者各類家具、新式的琉璃瓦、磚石等。
吃飽穿暖,是基本要求,百姓的生活質量,也要提升。
臨淮郡財政富余,能嘗試去做這些。
常鉉很認真地將李瑄的話記錄下來。
關于糧食、蔬菜、水果,也要緊盯著。這是民生的關鍵所在。
李瑄希望大唐和后世一樣,每一個縣,最起碼有一種最適合本縣的水果。
在畜牧業(yè)上,李瑄更推薦南方養(yǎng)一些雞鴨鵝和豬。
萬事開頭難,一點點培育幼崽。
遲早能達到預期。
“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有人說淮陰郡不盡如人意。兩郡相隔,常太守可聽到什么聲音?”
常鉉和臨淮郡百姓送李瑄離開的時候,李瑄在臨淮碼頭向常鉉詢問此事……
除賤為良運動的漏網之魚
“回至尊,臨淮雖與淮陰一衣帶水,但按照制度,非郡之官吏,不能私下交往,臣不敢妄斷淮陰郡的是非?!?/p>
常鉉向李瑄回答道。
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他萬不能因道聽途說,去對其他郡說三道四。特別是同為一行省,這是官場大忌。
哪怕他對臨淮有許多懷疑!
“這兩年,淮陰有百姓逃難而來,是什么原因?”
李瑄能看出常鉉對此不太知情。這種情況下不能亂說。
“稟至尊,難民們說因淮陰無地可均,又有水災、火災,難以果腹,不得已逃難而來。”
常鉉將打聽到的消息如實稟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