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李瑄接下來的舉動,讓他們不得不信。
在大唐婦孺皆知的天水王變了,他站在西域,雄心勃勃,有一種氣吞山河之勢。
如果李瑄如此,國家該走向何方呢?
如文人們所料,接下來是李瑄一人的表演。
不臣之心,昭然若揭!
李瑄從七月開始巡視西域,他對諸軍主將沒有說什么,只是道明封侯拜將。
模棱兩可,使將領(lǐng)們血脈僨張。
經(jīng)過碎葉水之戰(zhàn)和西征之戰(zhàn),李瑄建立威勢的同時,提拔諸多歷史上封王的大將。
而李瑄的遭遇,早就傳遍全軍上下。
同樣是貪污,李瑄的堂兄被處死;而五楊貪污是李瑄堂兄的萬倍,卻逍遙法外。
文武雙全的李帥,竟然被楊國忠頂替首席宰相的位置,還“倍受欺負(fù)”。
一個新來的宦官監(jiān)軍,都敢對李帥頤指氣使,無法無天。
打敗仗的將領(lǐng),頻頻升官。勝戰(zhàn)的將領(lǐng),卻只能堆積西域、河隴。
連安祿山都能和李帥一樣封王,他配嗎?
這怎能讓將士忍受呢?
于天寶十三載春天的時候,朝廷賞賜的絹、錢,已經(jīng)全部轉(zhuǎn)運(yùn)到西域。
李瑄召集所有的押官到達(dá)龜茲,他拿出功勞簿,令僚屬抄錄給這些押官、衙將觀看。
哪怕殺一名敵人,也會在功勞簿上有記載。
李瑄將一百萬貫錢中的八十萬貫平分所有的將士。
這里的平分,是按照職位。
如普通士卒分十貫,副隊(duì)頭分十二貫,隊(duì)頭分十五貫,押官分二十貫,衙將分五十貫,郎將分一百貫,副使和守捉使分二百貫,軍使分五百貫。
這些算是“出兵費(fèi)”和“集體軍功”。
所謂集體軍功,是指集體俘虜人數(shù)。
剩下的二十萬貫,撫恤戰(zhàn)死士卒的家屬,不論胡漢。
然后就是三十萬匹絲綢。
只有親zisha敵和親手捉拿俘虜者,可領(lǐng)一匹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