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與英雄,是會產(chǎn)生共鳴的。
趙匡胤以為“存人失地”的理論是趙德秀自身感悟,深知這番理論精妙的他,忍不住為趙德秀能有這番見識感到無比開心。
身為一位統(tǒng)帥或君王最重要的是什么?
不是在于個人武藝是否精湛,更非在于是否精通于戰(zhàn)術,因一位主帥或君王座下,勢必會聚集著各類人才,以上那兩方面才能自有英才具備。
身為統(tǒng)帥或君王最應該具備的是遠略。
“自古以來,欲成大事者,非獨察于當下,更應燭照于未萌。
為將者,無遠略則失戰(zhàn)機。為君者,無遠略則喪國本。
唐末以來,世人多謂權謀可恃,或謂智術可憑。
然權謀如枝葉,遠略如主干;智術如流螢,遠略如日月。
一國之君,當懷經(jīng)緯之志,視通萬里而心慮千秋,方可立于不敗之地,成不世之功也!”
大笑后,趙匡胤轉(zhuǎn)身看向趙德秀,說出了這一番含義深重的言語。
察覺到趙匡胤這番話帶來的重量后,趙德秀微拜言道:
“兒臣謹記?!?/p>
望著已初具遠略見識的趙德秀,趙匡胤對他言道:
“出征在即,你回府多加準備。
朕會先帶你至洛陽,一同考察大宋來日的新都!”
趙匡胤向趙德秀透露了他心中的遷都之意。
而這一層心意,趙匡胤目前尚未向任何人透露過,包括趙普與趙光義。
隨著趙德秀的表現(xiàn)愈發(fā)出色,他在趙匡胤心中儲君的定位會愈發(fā)明朗。
在這趨勢下,趙匡胤向趙德秀透露此事實屬正常。
明白趙匡胤的器重后,趙德秀振奮著心神離開了城墻之上。
待趙德秀離開身旁后,高立于城墻上的趙匡胤遙望北方,那里有著他視為一生中大敵的契丹。
沒有了燕云十六州的守衛(wèi),契丹人的長刀隨時能砍至他的皇冠上: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若這一代力有不逮,他大宋還有二代!”
趙德秀走下城墻后,就朝著府邸走去。
待回到府中后就有下人來報,說是趙德昭與李繼隆在練武場正在比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