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筠意欲造反,幾乎是開封城內(nèi)有識之士的共識,這主要是因為李筠做了一件蠢事。
前段時日朝廷派出使者前往潞州,加李筠為中書令以示榮寵。
豈料就在李筠設宴款待使者之時,他竟取出周太祖郭威的畫像當眾哭拜
后席間潞州僚屬以李筠喝醉為他開脫,然一位邊疆重將喝醉后,就可以藐視新朝嗎?
這一次李筠醉酒,只是哭拜周太祖畫像,下一次他是不是要直接把周太祖畫像披身上呢?
自此事在朝中傳開后,愈來愈多大臣進言趙匡胤盡快處理李筠。
朝中輿論如此,李筠哪怕一開始真的只是酒醉口嗨,以當下情勢他也不得不反。
盧多遜出拜后,就對著趙德秀言道:
“今殿下定親已成,不用數(shù)日,陛下當會征召殿下入朝效力。
臣以為李筠之亂,或可得北漢、契丹相助,然終究不能動搖大宋根基。
與其著眼于疥蘚之患,不若立足于根本之道?!?/p>
見趙德秀面露好奇,盧多遜繼續(xù)自信言道:
“根本之道在于守國二字。
國者,代指國都也。昔周營洛邑,定天下之樞;秦并六國,都咸陽而制六合,此皆視國都為社稷根基。
殿下欲守國,當遵三要。
殿下居嫡長,天下之望所系也。若勢單力薄,則讒言易生,覬覦者乘隙而發(fā)。
漢孝景帝時,長子榮以母失寵而廢,唐高祖太子建成,善結納山東豪杰、掌百官升遷,威望之高,致令神武太宗有東出之憂。
一正一反,足以知之:勢力既固,則邪謀不生,譬根深則枝葉茂,地基牢則大廈安。
故養(yǎng)望、納士,交朝臣,臣竊以為乃殿下根本。
為政之道,非親試不能諳。周公旦教成王以“敬德保民”,唐太宗令太子李治“知軍國事”,與房玄齡共議庶政;
蓋守國固本者,非眾建羽翼便可,實須兼經(jīng)世大才也。
殿下應親歷大小政務、漸掌六部之奏,方能知吏治得失、洞悉民生真情,遂定一國之政。
開封諸職,京尹為重,殿下無有意乎?
熟政務,掌京尹,為殿下壯枝葉之必須。
殿下若龍潛深淵,待時而飛。然金龍需風云相會,方可長吟九霄。
朱梁以來,兵者強橫,殿下若不結大將之心,如大廈無柱、勁弩無弦。
朝堂之上,權臣易生僭越之志,非武將不足以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