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過一番周轉(zhuǎn),時間已悄然行至中午。
太陽高掛空中,日光千絲萬縷燦爛無比。
當日光照耀進教場時,大宋皇長子趙德秀正持弓立馬于點將臺側(cè)。
趙德秀身穿明光鎧,甲片間隱隱露出淡紫錦袍,明光鎧與淡紫錦袍的相互映照,讓趙德秀不失英氣的同時又盡顯貴氣。
趙德秀手中握著一柄強弓,弓弦時常浸泡蜂蠟,在日光的照射下散出冷冽的寒光。
幾縷寒光握在趙德秀手中,讓他身上又添上了幾分殺氣,這讓場內(nèi)外的人一時間有些忽略了他的年紀。
“這一刻的殿下,真像陛下!”
教場外高臺上的石守信,眼神專注的同時,下意識的發(fā)出了這句感慨。
石守信這句由衷的感慨,得到了周圍許多將帥的認同。
除去高臺上的諸禁軍將帥外,點將臺側(cè)的呂余慶望著近在遲尺的趙德秀,他心中的感慨更深。
恍惚間呂余慶回憶起了,他與趙匡胤初識時的場景:
“聽聞你頗具才干,可愿與本將一同征伐天下否!”
那一日的趙匡胤,亦是如趙德秀今日般勒馬駐足,眼神銳利。
回憶起美好場景的呂余慶,心中突然涌出一股沖動。
皇子演武,豈能無鼓聲助興!
想到這一點后,呂余慶徑直來到一旁的鼓架下:
“殿下,臣自請擂鼓!”
說完后,呂余慶便拿起鼓槌,奮力擊去。
宋初文臣,豈會文弱?
隨著第一聲渾厚鼓聲響起,趙德秀胯下的良馬興奮的發(fā)出了一聲長鳴。
就連趙德秀,心中都涌現(xiàn)出了亢奮的情緒。
趙弘殷、趙匡胤兩位當世虎將,身為他們的長子嫡孫,趙德秀的血脈中早就深深烙印上對戰(zhàn)場的渴望。
趙德秀朝著場中望去,場中三百步外,數(shù)座扎著契丹服飾的草人靶正由絞車牽引,在遠處時隱時現(xiàn),模擬著契丹騎兵的突襲之勢。
待渾厚的鼓聲響起第三聲時,趙德秀在身體記憶的牽引下,登時以足輕磕馬腹。
恰到好處的力度,讓趙德秀胯下那匹北地戰(zhàn)馬踏碎日光奔馳而出。
戰(zhàn)時聞鼓不進者,皆斬!
馬蹄聲隨戰(zhàn)鼓律動,趙德秀用左手緊緊抓住韁繩,而他已將右手探入箭袋中。
趙德秀手中強弓比步弓略短,乃專為騎戰(zhàn)設計,身體本能帶來的優(yōu)秀騎術,讓趙德秀在顛簸的馬背上也能做到迅速開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