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谷曬干后,便是到了夏季交公糧的時候。
雖然改革開放已經(jīng)開始幾年了,但糧食統(tǒng)購統(tǒng)銷政策還在執(zhí)行,農(nóng)民要按照分配任務把一部分稻谷交給國家糧站。
那時候國家的各方面都是剛剛起步,城里工人要吃糧,部隊要囤糧各種等等,都得靠地里長的糧食。
農(nóng)民就是國家的大后方,這也是農(nóng)業(yè)支持工業(yè)發(fā)展的重要方式。
農(nóng)村人雖說是粗人,也沒啥文化,但在交公糧一事上,還真能做到無怨無悔。
而且都挑最好的糧食上交,自家留的大多都是些癟粒兒、蟲眼糧。
周興輝的三畝地雖然種的是蘿卜,但按照規(guī)矩只要農(nóng)民地里種了東西,那么就是要交公糧的,他花了些錢,去劉俊生家里收了兩擔的稻谷。
各家各戶推著車、挑著擔,把曬干揚凈的稻谷運到糧站。
糧庫大院里早排了一條條長龍,驗糧員拿竹扦子“噗嗤噗嗤”地扎進糧袋,揚手捻把麥粒、稻谷放牙上嗑幾下。
要是潮氣大、癟粒多,當場就得拉回去再換一批。
過磅時大秤砣哐當一甩,會計在木板上記完數(shù),發(fā)個蓋紅章的紙條。
這才算完了夏糧任務。
各個地方的糧庫大院都會比較一番。
糧庫大院黑板天天更新榜單,哪個隊交公糧多,名字就用紅筆圈起來。
上了榜單前三的,整個村子的人都高興得像是過大年一樣,臉上是倍兒有光。
交完公糧往回走的道上全是人,周興輝瞅見了周守田、周興富兩人,他們喘著粗氣,臉上都掛著生不如死的表情。
以前還沒有分家時,家里的臟活、累活、農(nóng)活全都落在了周興輝頭上,這爺倆哪試過真正下過地?
家里不過才七畝地,這爺倆卻已經(jīng)累得腰都直不起來了,也不怕遭人笑話。
周鐵柱三兄弟更是被養(yǎng)成了太子爺,就別說幫著忙下地干農(nóng)活了,連一碗面是怎么煮的、灶里的火是怎么燒起來的都不懂得。
簡直是四肢不勤,五谷不分。
交完公糧的一行人回到村口,就隱約聽見一陣陣的鬼哭狼嚎聲,不知道從哪個方位傳來。
“出啥事了?”
“誰家吵成這樣?”
“聽著像孫家那頭?!?/p>
眾人這段時間農(nóng)忙累得要死,這會兒一聽有熱鬧看,立馬來了精神,一個個眼睛瞪得溜圓,腳底生風地往孫家那邊趕。
周興輝一聽是孫家二字,腳底板就跟抹了油似的也跟了過去,他藏在人群中,就露倆眼珠子往孫家大門口處瞟,眼皮子都不帶動的,跟廟里頭塑的泥菩薩一樣。
一個穿藍布衫的胖女人正被倆漢子揪著胳膊,頭發(fā)散得跟雞窩似的,臉上還掛著幾行淚痕,不遠處的石磨旁縮著個五六歲女娃,怯生生攥著塊玉米餅。
這就是孫家新娶的媳婦苗翠花以及她帶來的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