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一個家庭里有兩個工人,那就更不得了,生活條件絕對能遙遙領(lǐng)先別個家庭。
而此時的農(nóng)村,滿工10個分工,也才能賺到3毛到5毛錢左右,一個月的收入也才10到15塊錢左右。
陸野剛下地干活那會,因為年紀(jì)小給定了5分工,也就是同樣干一天的活,他只能賺到5個工分,兩天才能賺到3毛錢。
差距之大,由此可見。
也正因如此,無數(shù)的農(nóng)村姑娘都想嫁到城里,脫農(nóng)轉(zhuǎn)工,從此過上好日子。
縣城距離他們東升村不近,足有25華里。
陸野背著布袋子,走了一個多小時,才來到縣城。
比起農(nóng)村的死氣沉沉,縣城里的人明顯要享福許多,不少人走路時的都是歡聲笑語的。
陸野穿過大街,背著袋子一路來到了第三機(jī)床廠的家屬區(qū)。
上一世,他離開家來到樺縣,也是在這里討生活。
對于這里的環(huán)境十分熟悉。
住在這里的人,都是三機(jī)床廠的職工,家家都有鐵飯碗,條件都不錯。
陸野走進(jìn)大院,看到一些衣著不錯的人,就會小聲地吆喝兩句:“換香油嘞,換香油”
這個年代沒有化肥,黃豆的產(chǎn)量有限。
豆油的價格也一直不便宜,常年高居在8毛錢左右。
香油的價格就更高了,供銷社里每斤香油的售價高達(dá)15元外加5斤的糧票。
如此昂貴的售價,讓許多人望而卻步。
就算是狠心買點香油,平日也都是不舍得吃。
煮點面條也只是滴上那么幾滴,就香得不行。
陸野走走停停,一連問了十幾個人,才有一名男子停下腳步。
問了一句:“香油咋換?”
“小瓶的二兩,兩毛錢外加一斤糧票,或者二斤大米加一斤糧票。大瓶的一斤,翻五倍。”
這個價格是陸野精心算計好的,比供銷社賣的便宜了不少,自己這里也有許多賺頭。
聽見這個換法,那人明顯心中一陣意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