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瑄向河東的傳令兵說道。
他現(xiàn)在好歹還是河東節(jié)度使,正好檢閱一下天兵軍。
翌日,李瑄讓朔方縣丞代行朔方縣事以后,帶著親衛(wèi)和千牛衛(wèi)到達馬邑,然后南下唐林、秀容、陽曲等縣。
最終進入太原。
太原畢竟是王忠嗣曾經(jīng)坐鎮(zhèn)的地方,是大唐的龍興之地,李瑄監(jiān)察刑獄、倉庫、吏治,沒有發(fā)現(xiàn)什么問題。
三日后,李瑄在太原城外,觀看天兵軍閱兵。
然后又與李光弼攀談半日,離開太原,準備返回長安。
所抓的豪強、官吏,以及抄家得到的金銀珠寶,通過黃河轉運至蒲津渡口,然后再由官道至長安城。
在得知李瑄要離開河東后,河東豪強把緊繃的弦放下。
李瑄給他們造成的壓力太大,他們害怕李瑄強行捉拿他們,已經(jīng)有魚死網(wǎng)破的準備。
好在他們沉住氣,沒有派死士去刺殺李瑄。
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如果豪強不多事去刺殺李瑄,也不會有今日的結局。
河東豪強大族那么多,李瑄總不可能一家一家地查。
治理天下,除了上層的決策,中層的執(zhí)行尤為重要。
最怕的就是中層官吏欺上瞞下,下層官吏拿著雞毛當令箭。
將一個好的方法,變成壞的政策。
……
長安,十月十五。
在李瑄返回長安的時候,長安在進行一次制科考試。
早在一個月前,科舉丁亥科開始。
今年科舉的試題為《罔兩賦》,考官為禮部侍郎李巖。
等到發(fā)榜的那一日,進士及第二十三人。
一個叫楊護的名士,狀元及第,名動長安。
一切似乎沒什么問題。
長安的達官貴人、文人士子,就等制科放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