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每年冬日對于所有百姓而言都無異于一場生死挑戰(zhàn)。
沐子安穿越而來無疑是幸運的,至少在這個人吃人的時代他無需為生機所憂愁。
冬日之中在沐子安的腳邊還有炭盆。
望著炭盆泛起的紅光,沐子安的腦子中忽然冒出來一個物件。
如果有了它雖然不能說完全解決百姓御寒的問題,但是起碼也能緩解一番。
而這個東西在現(xiàn)代的農(nóng)村也是極為的常見,這就是蜂窩煤。
在煤氣普及之前蜂窩煤絕對是每家每戶必備的東西。
而蜂窩煤的制作方法也是簡單到了不行。
用到的材料更是尋常可見原炭,黃泥和木炭粉只需要這三樣就能手搓。
雖然具體的比例沐子安不太清楚,但是只要多試幾次也就能蒙出來一個七七八八。
至于燃燒蜂窩煤的用到的爐子更是簡單無比,結構沐子安也是十分的清楚。
一念至此,沐子安倒是也沒有任何的猶豫,立刻用炭筆在紙上將制作蜂窩煤的工具和爐子畫好,隨后便將畫好的圖紙交給了趙大虎,讓他差遣人去打造。
自從巾幗侯府停工,沐子安重開鎮(zhèn)國公府之后趙大虎就一直在鎮(zhèn)國公府之內(nèi)辦事。
而今也算是柳如是的左膀右臂了。
趙大虎原本就是自己父親手下的士卒,信任這方面自然不必多說。
趙大虎從沐子安手中接過圖紙,而后立刻出門去辦。
而沐子安則是帶著趙云和羅成還有柳如是一起去往街上采購制作蜂窩煤所需要的材料。
黃泥自然是好尋,京畿之內(nèi)到處都是。
而相比之下煤炭則是十分珍貴,尤其是在大離的京城,基本上只有富貴人家才能用得起。
大離京城之內(nèi)有兩處炭場,分別在城南和京西。
兩處炭場也有區(qū)別,京西的是燒炭場生產(chǎn)的乃是木炭價格昂貴,一般只有王孫貴胄才能用得起。
城西的炭場則是有自己的礦場,價格就相對便宜一些。
不過即便是比燒制的木炭便宜,但是對于普通百姓而言也是天文數(shù)字。
尤其是冬日來臨,煤炭的價格更是一路飆升,價格更是來到了將近三文錢一斤。
一千斤便是三兩銀子,相比于高額的取暖費絕大多數(shù)的百姓還是選擇苦一苦自己也就熬過去了。
出了鎮(zhèn)國公府,一行人直奔西市而去。